股票场内配资串串“金手指”葡萄垂坠枝头
夏日骄阳如火,灼烤着豫东平原,宁陵县逻岗镇李柿园村的连体葡萄大棚内收获的场面更加火热。7月27日,走进葡萄棚,串串“金手指”葡萄垂坠枝头,果实透出翡翠般的金绿,种植户李广军轻托果实低语:“这一串串玛瑙,能换来俺们一家人的幸福生活。”
不远处,李柿园村党支部书记李应华正配合电工抢修电路,汗水浸透的衣服紧贴后背。村子停电,村民盼通电,他比谁都着急上火。
沙土地上的葡萄革命
在“花生王国”逻岗镇,李柿园村曾是产业地图上的留白。
全镇花生种植面积9万余亩,年交易额数亿元。李柿园全村大部分土地都在种植花生,但是因为土地沙化严重,种植花生夏季大约需要每周浇一遍水,费工费力,收益也不太可观。
转机来自一粒金黄色的“种子”。2009年,敢闯敢试的李广军从省城引进5000株“金手指”葡萄苗,在沙土地上扎下了第一排藤架。彼时,这个形似纤长手指的新品种,在河南尚未有人规模种植。“头年挂果就卖到二三十元一斤!”李广军至今记得,客商闻讯前来围住大棚采购的场景,“一亩收益顶十亩花生,谁不眼热?”
展开剩余65%产业火种悄然点燃,却遭遇水土不服。沙地保水性差,葡萄易裂果;夏季高温,果粒易灼伤。村民观望之际,逻岗镇党委、政府启动“一村一品”攻坚计划。技术员驻村蹲点,推广滴灌技术;镇里争取项目,为乡村振兴项目提供设施支持。
当李广军的葡萄园种植的第三年,效益稳中有升,这场沙地里的“葡萄革命”终于燎原。
金手指的科技密码
走进李广军的示范棚,葡萄架下藏着看不见的科技战场。
银色反光膜铺地,既抑杂草又增光照;水肥一体化滴灌管蜿蜒藤蔓间,精准输送营养;果穗半透明纸袋,防虫防药更保风味——这正是宁陵县推广的“多膜促早+水肥一体+套袋技术”生态种植模式。
“十五年前哪懂这些?全凭胆子大!”李广军抚摸着细长如指的果实感慨。如今他成了“土专家”,带着村民实践减药减肥技术:化肥用量减六成,以菌肥替代;防虫采用蓝板诱杀,葡萄甜度反升3度。
科技赋能让效益稳如磐石。尽管金手指价格从“贵族果”回归平民价,但亩产稳居4000斤以上,今年收购价每斤5元,客商老陈开着卡车蹲守地头:“这葡萄脆甜无核,上海超市抢着要。”
李广军算着账笑了:刨去成本,每亩净赚两万元,比外出打工强得多。
串起共富产业链
金手指的甜蜜,正在李柿园村裂变。清晨五点,村民就忙着开始采摘葡萄,有的将葡萄装进定制礼盒,有的搬起装上村头的货车,整座村庄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。
产业链的延伸,让农业种植的抗风险力倍增。逻岗镇镇长尹舒韵道出深意:“我们构建三类产业带,9万亩花生‘主力军’,1000亩设施果蔬‘尖刀连’,李柿园这样的特色种植‘游击队’。大产业持续做大做强,小项目做精做细,这才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生态密码、富民秘诀。”
夕阳浸染葡萄藤架,李广军剪下一串葡萄。15载光阴,当初的葡萄幼苗已化作成片连方的翡翠海洋。十多里外,国有宁陵林场的万亩林海随风起伏,逻岗集花生市场车流如织——这片土地上的生机从未如此多元。
“乡村振兴不是单选题,但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是必选题。”逻岗镇党委书记马兴伟抚过晶莹的葡萄串微笑着说。
当科技赋能传统农业,当个体探索汇成集体智慧,那些曾被风沙困扰的村庄,终在时光酿造中,淬炼出属于自己的“黄金法则”。(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高会鹏)
发布于:河南省嘉汇优配-杠杆配资app-股市配资开户-配资网站推荐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软件炒股杠杆依次有73家、54家、53家、52家、50家
- 下一篇:没有了